——以《汗血马》教学为例
古语云:“亲其师,信其道。”语文教学中,教师要善于营造气氛,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。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显著促进教学质量,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达到“教学相长”的效果。在教学中,遇到一些学生不感兴趣或不够重视的内容,教师更应该善于打造生动的课堂,营造和谐的关系,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
我们语文教学中有一处被遗忘的角落,即现代诗歌。文字浅显,一读便懂,学生认为没味道;地位尴尬,考试不考,学生认为不重要!显然,我们的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兴趣。所以我们重固中学语文组决定尝试现代诗歌教学研修,试图从中探索一些方法,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,传授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。我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,并执教《汗血马》一诗的教学,经过三实践两反思,吸收教研员和同伴们宝贵的建议,获益良多。
一、与生共读,激发兴趣。
诗歌是朗读的艺术,然而反复朗读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单调地重复地读,而是有策略、有层次、多形式地推进。在六七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于大声齐读还是比较感 兴趣的,到了八年级,他们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种劲头。这时候教师如果能站出来,跟学生一起朗读,这种感染力将会带动他们学习的热情。
1.激情导入,诗意感染
[教学实录]
原:介绍汗血马,它身上有什么精神?
改:播放图片,师:人们说/我是匹宝马/日行千里/挥汗如血;人们说/我是匹天马/肩胛上有翅翼/四蹄会生风;只有我知道/那只是人间美妙的神话/我驰风而来/逐风而去/流尽血汗/只是因为绝望/背水一战的绝望。诗中的这匹宝马就是——汗血马。
原先让学生交流,平淡无奇。改后,教师用诗意的语言介绍汗血马的特点,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,使之感受汗血马在绝望中背水一战的顽强精神。
2.师生和读,激发兴趣
[教学设计]
原: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,明确诗中汗血马的形象特点——不断飞奔。感受汗血马顽强拼搏的“汗血精神”。
形式:自由读——个别读——评价后再读——齐读
改: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,初步感受回荡在本诗中的悲壮情感,明确诗中汗血马的形象——不断飞奔。
形式:自由读——个别读(字正腔圆)——师生和读(有声有色)——齐读(有滋有味)
原来没有注重朗读的层次性,也没有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。改后用李百艳老师的“三层次朗读法”贯穿朗读,使得朗读有层次地深入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师生和读环节,学生和老师的精彩配合,既影响和指导了合作学生的朗读,也给其他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和感染。这次朗读以后,再齐读,学生的朗读明显进步了许多。
二、想象体验,唤醒语感。
一方面诗歌用极其凝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,需要展开想象去领会其中的意蕴;另一方面,诗人的经历有时与我们相去甚远,这就需要查阅资料,知人论世,来体验诗人的经历,走进他的内心,感受他的情感。
所以我从两个方面入手去唤醒学生的语感。
1.知人论世
在课前,我就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牛汉的生平经历,自己也尝试用三层次法深入解读诗歌:
1.一层:显性内容——汗血马为了寻找河流和草原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和身体的极限不断“飞奔”。
2.二层:隐性意脉——从“飞奔”到“自燃”再到“焚化”,汗血马“飞奔”的过程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,作者赞美其顽强拼搏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3.三层:深邃主旨——牛汉认为自己的诗都是情境诗,都来自现实生活。联系现实中牛汉生平遭遇,不难看出此诗中的汗血马其实就是诗人的写照。汗血马所追求的“河流”和“草原”正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自由与快乐的目标。为了这个目标,汗血马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断“飞奔”,汗水流尽了,胆汗流尽了,血液也流尽了,“还能”用筋骨飞奔一千里,最后为了理想而壮烈牺牲。诗人牛汉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,不断与恶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斗争,两度入狱,数十年重体力劳动,还有精神上的折磨都没有使他屈服。正如张同道在《动物、植物与空旷:牛汉诗的灵魂之旅》所说:“在海水里洗三年,在盐水里浸三年,在血水里泡三年。多少人弯曲变形,改换了脊椎的几何形状和面部的肌肉组织,而牛汉那高近两米的身躯、诚挚的目光和一激动就语调短促、句子阻涩的情景还明确地提示了他灵魂的悸动与坚贞。”牛汉不就是一匹为了目标用生命“飞奔”的汗血马吗?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汗血马,不如说作者在赞美一种“汗血精神”:顽强拼搏、至死不渝的精神!
2.想象体验
诗歌就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,品味其中的意象所包含的情感。《汗血马》一诗重在品味汗血马身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学生张口就来,都知道。但诗歌的学习并不能仅限于知道,还得感同身受。没有感同身受,学生无法深入文本,无法真正喜爱课堂。
[教学实录]
生10:“流尽了最后一滴血/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”,这匹马到生命最后还在坚持飞奔。
师:不错。流尽汗水,流尽胆汁,连最后一滴血也流尽了,汗血马还在飞奔,它真是一匹神马吗?永不知疲倦和痛苦吗?
生齐:不是。它只是一匹普通的马。
师:从哪里看出来?
生齐:肩胛上并没有翅翼/四蹄也不会生风/汗血马不知道人间美妙的神话
师:它究竟靠着什么在飞奔?
生11:它靠着一种顽强拼搏、坚持不懈的精神来飞奔。
师: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汗血马如果我们是一匹汗血马。把第5、6节的几个字改动一下,把“汗血马” 、“它”、“生命”改成“我”,读一读汗血马的自白。同桌互读,感受这种了不起的精神。
生:同桌互读。
师:全班来齐读。
全班齐读。
师:流尽了最后一滴血/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多么顽强的精神!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汗血马这样不惜生命去飞奔?
生12:“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/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”它为了追寻河流和草原。
师:嗯。这是要解决生存的难题。要跑多远才能看到河流和草原?
生:一千里。
师:一千里究竟有多远?是多少米?相当于在我们操场跑多少圈?
生:500000米,2000圈。
师:大家想象一下,我们自己在操场上跑10圈怎样?
生:很累。
师:汗血马跑了2000圈哪!多么倔强而美丽的生命,就这样在飞奔中耗尽了汗血而死。
这样引领学生去想象去体验,将自己想象成汗血马,像他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飞奔,身体的痛苦,痛苦中的坚持自然就可以感同身受了。
三、导而弗牵,鼓励表达。
构建和谐课堂还有一个关键点,就是以学生为主体,尽量鼓励学生去表达。我在之前的课堂中总是着急。尤其是公开课,担心学生说不上来,所以将问题拆解成零零碎碎的小问题。一节课下来,全都是老师在提问。
[教学设计]
1.介绍汗血马,它身上有什么精神?
2.汗血马一直在做一件什么事?
3.读1-2节,汗血马为什么而飞奔?
4.在它飞奔的过程中,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?
5.它是一匹有特异功能的马吗?
6.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,在身体发生如此痛苦的变化下,汗血马还在飞奔,即便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它靠着什么在飞奔?这是种什么精神?
7.文中如何描写它的死亡?联系附注,作者对它的死亡持什么态度?
每个问题的容量都很小,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比较简单,缺乏充分的思考活动,这样容易引起思维疲劳。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消磨殆尽了。于是在教研员和同伴的建议下,我将这些零碎的问题整合成一个主问题:汗血马是怎样飞奔的?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。
这样一来问题容量大了许多,学生的回答也相应地变长了。他们需要说上一长串的话,才能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。当然,鉴于学生的基础,我在预学单上提前将这个问题让学生预学,这样一样,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有话可说。有信心,能表达,学生的自信被肯定,课堂越来越生动,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进步。
总之,通过本次课例研修,在诗歌教学中我觉得“与生共读,激发兴趣”,“想象体验,唤醒语感”,“导而弗牵,鼓励表达”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,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,学习习惯和兴趣,才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,打造生动语文学习课堂。